编者按
对于今年同样19岁的尼里金枝和刘鑫宇来说,这个夏天是格外热烈动人的。不久前,他俩双双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录取通知书。彝族女孩尼里金枝,与命运抗争奋力逆行,从四川大山深处走来,把族人代代相传的民歌唱到了上海黄浦江畔;陕西小伙刘鑫宇,一首信天游《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震撼新加坡中国声乐国际大赛舞台,凭借从小流淌在血脉里的旋律摘得金奖。本报今日推出独家专访特稿,聚焦金枝与鑫宇二人的成长故事,并以此祝福有天赋更有热血的他们——下一站梦想,在上海开启。
(资料图片)
“羊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就招一招手。瞭了见那村村呦瞭不见个人,我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一曲陕北经典信天游划破天际,嘹亮而悠长。这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是流淌在当地人血液里的旋律,也是19岁的刘鑫宇从小唱到大的民歌。
这个来自黄土高原的陕西靖边男孩,上个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声乐演唱(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15天,他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声乐国际艺术节暨中国声乐国际大赛亮相,凭借《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获得高等艺术院校表演组金奖。
“我们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唱歌,喝酒聚会都会唱曲儿。”从新加坡载誉而归的刘鑫宇,与记者语音连线聊了一个多小时,就从他最熟悉的陕北民歌说起。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沟壑纵横、水土贫瘠,当地人用高昂婉转的歌声唱出心中的苦乐和爱憎。比如刘鑫宇的奶奶祈桂芳,就十分擅长陕北民歌,她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哄我抱着我唱起陕北小调,我就不哭了。”打小能歌善舞的刘鑫宇,泡在靖边文化馆里长大。是奶奶带着刘鑫宇走上了音乐启蒙之路,教他唱歌,还教会了传统民间舞蹈跑驴。不到16岁他就出演陕北歌舞剧《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少年王贵,虽然年龄小,已是舞台经验丰富的“老演员”。
“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号子、信天游、酸曲和小调就是陕北人的民间史。”就像刘鑫宇把《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从老家唱到了上音的艺考考场,又唱到了国际声乐大赛舞台,“我想让更多人通过我的歌声,了解黄土地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黄土地养育了能歌善舞的男孩
刘鑫宇是非遗靖边跑驴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
陕北民歌流传非常久远,《诗经》中的《豳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间歌乐。“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陕北民歌借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就以刘鑫宇最拿手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为例,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唱出了歌者心底爱的呼唤。歌者挺立于黄土高坡的天地之间,面对荒凉广袤的沟沟峁峁,思念起心上的人儿,一阵酸楚,肺腑间升腾起回肠荡气的激越之情,引吭高歌,积压在心头的情感如黄河之水倾泻而下。
“陕北的山头很高。一对恋人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底,俩人离得太远了,说不上话,只能向彼此招一招手,却能通过歌声传递缠绵炙热的情感。”说起《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刘鑫宇小时候只是跟着大人们唱,现在慢慢理解了曲子的意思,也愈发爱上了陕北民歌的质朴。
黄土地上,那些直抒胸臆的旋律流淌在每个陕北人的血液里,而靖边男孩刘鑫宇还有一项独门秘笈——靖边跑驴。作为非遗靖边跑驴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刘鑫宇介绍,这种传统民间舞蹈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以前,陕北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驴,每家每户的劳作也离不开驴,大家和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于是衍生出了跑驴——表演者的下半身要模仿驴的走步,上半身则模拟人骑在驴上的各种形态,包括走平路、上下坡、过河、跑动等。”还有倒骑驴,这是靖边跑驴的特色——在驴上添加了转盘,驴不动,人倒着骑。
“受到奶奶的影响,从小就觉得这种民间舞蹈非常好玩,就不自觉地跟着她学会了,并且我在2012年成为了靖边跑驴的县级传承人。也是靖边县头一个最年轻的跑驴男孩。”2011年,刘鑫宇上小学,时任靖边县第九小学校长高琳发现刘鑫宇是棵艺术苗子,她专门在学校开设跑驴艺术社团,邀请鑫宇奶奶进校传授跑驴技艺,创立了靖边县第一个少儿跑驴社团,开创了非遗史上少儿跑驴的先河。
跑驴里分赶驴和骑驴,赶驴的大多数是男生,而骑驴的往往是女生。如今,年轻一代学习跑驴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男生骑驴的依然只有刘鑫宇一个。“逢年过节,大家都爱看跑驴”,在刘鑫宇给记者发来的一段跑驴演出视频里,他穿着玫红色上衣、粗黑麻花辫配上清秀的面容,再加上娇俏的甩头动作和生动的表演力,让刘鑫宇颇受欢迎,“很多老一辈的男艺人都会‘反串’,特别风趣幽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观、开朗的刘鑫宇的人生注定和音乐有缘。少年时期,他参加陕北信天游民歌大赛,认识了靖边县文化馆馆长、作曲家闫志雄,并开始跟随他学习二胡。“闫老师创作了《沙梁梁上站个俏妹妹》等带有陕北民歌风情的新创歌曲,我不仅跟随他学习二胡,还学唱他创作的歌。”就这样,刘鑫宇学到了专业的音乐知识,提升了自己的音乐审美,一个更广袤的音乐大门朝他打开了。
在更大的舞台传唱陕北人民的故事
刘鑫宇和方琼教授合影 。
进入高中前,刘鑫宇就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底子。当他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进榆林市第二中学音乐班之后,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努力,在音乐之路上得到了很多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作为音乐班的班长,虽然在当地比较突出,但也不敢贸然冲刺上音这样的国内顶级音乐学府。而高中班主任黄莉却相信刘鑫宇能够做到,从视唱练耳课到备战文化课,离不开老师和校领导一路关爱扶持。
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刘鑫宇从纯朴的“原生态”,慢慢朝着“学院派”进发。初中开始,他的声乐启蒙老师刘清就免费教他民族和美声唱法。“我小时候经常参加声乐比赛,刘老师赏识我对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也觉得我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的发声技巧。”刘鑫宇说,他经历了变声期后,演唱陕北民歌时,“要唱出最原始风格的高音可能有些困难了”。但刘清老师告诉他:“你的优势就是陕北民歌,你能唱出最纯正的韵味。”
参加上海音乐学院艺考初试时,刘鑫宇演唱了《两地曲》《脚夫调》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前者是一首中国式的美声歌曲,而后者是一首陕北经典信天游,对不同风格的快速切换和惊艳诠释,初试就拿下了第一名。陕北男孩的歌声,引起了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方琼教授的注意,要知道,刘鑫宇在艺考时填了多个艺术类院校,上音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最终,刘鑫宇选择上海音乐学院。为啥?陕北男孩坦言自己被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辈出的音乐学府打动了、迷住了。“贺绿汀、丁善德、廖昌永等上音的前辈,都是音乐教科书上闪耀的名字,对中国音乐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上音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水准也蜚声国内外,有机会接触那么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真的求之不得。”刘鑫宇说。
尽管还没有正式开学,但上音已经给刘鑫宇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方琼教授引荐下,刘鑫宇第一次跨出国门,来到新加坡参加中国声乐国际艺术节,把他魂牵梦萦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唱到了更大的舞台。“方老师对我特别照顾。在我去参加新加坡的比赛之前,给我买了三件衣服;等我参赛回来以后,又给我买了上海的特产,叮嘱我带回家乡。”面对爱才惜才的老师,刘鑫宇表示,“唯有更努力地学习,要让人们听见扎根于黄土地地心深处的声音,用心用情用功传唱陕北人民的故事。”
“他的音域很宽广,色彩也很丰富,未来可期。”方琼教授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小刘同学的欣赏,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小刘同学有非常好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也有近年来学得的声乐技术表现手法。最重要的是他的歌声不空洞、有内涵。你听得出,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特别阳光的男孩儿,因为歌如其人,就会特别有感染力。”
“其实,从才旦卓玛、廖昌永到陈家坡等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在上音获得了最好的培养。如今廖昌永院长也对上音的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很重视,在他倡导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指导下,相继推出了《康定情歌》等多部原创民族歌剧。”就像方琼所说,上音的舞台实践大门,正向包括刘鑫宇在内的更多学生们敞开。“希望他们通过在专业音乐学院的学习,从专业能力、理论文化、社会阅历、舞台经验等方面,都能获得较大的提升,让那些美好的中国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作者:姜方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