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杨柳】39年前,周华健以一首原创单曲《谁曾说过》出道。1991年,专辑《让我欢喜让我忧》发行,销量超过200万张;1993年,专辑《花心》在亚洲地区年度销量超过400万张。整个上世纪90年代,周华健一度包揽《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经典影视剧的主题曲,更有《亲亲我的宝贝》《朋友》等金曲传遍大街小巷。“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周华健的声音刻进几代人的记忆,“华健”也成为华语乐坛中鲜明有力的符号。39年后,作为华语乐坛标杆级人物,周华健在《2023中国好声音》中担任导师。近期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周华健分享了自己与《中国好声音》的故事,回望一路走来的经历,探讨他眼中的华语乐坛和流行音乐。


(资料图片)

我们需要优质的音乐选秀节目

环球时报:接触《中国好声音》的契机是什么?

周华健:这档节目已经播出12年,我相信全球华人没有不知道《中国好声音》的,我也是观众之一。之前节目组也找过我,当时我觉得唱歌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上台比赛很残忍。可后来我意识到,我们原本不就是要面对很多想象不到的情景吗?唱歌也是一样。在台上如何处理各种情绪,怎样去解决困难,这才是我们要过的关。刚好节目组又找到我,我就来了。

周华健在《2023中国好声音》中担任导师。

环球时报:如何看待这档音乐节目12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周华健:我一直在观察,发现《中国好声音》的赛制变得越来越“聪明”。从原来单纯的盲选,到今天赛制更丰富多彩。唱歌不仅是听觉的比拼,比如我们这一届可以明选,也有很多创作歌手带来原创歌曲,甚至可能有舞蹈。一般的音乐节目没办法做到这么细致,但《中国好声音》一路在进化,这是我觉得最棒的地方。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好声音》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周华健:实话实说,不是“老王卖瓜”。我们很需要一档非常优质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有音乐梦的人已经通过这个舞台“上车”,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去经营自己的艺术生命。我来当导师之后才知道,有人不止参加一次,有人每年都来,哪怕是失败也没关系。可能18岁来参加的时候会唱很幼稚的歌,26岁再来的时候,已经可以唱出深度,这是一个一起成长的过程。

环球时报:做导师时更看重学员的哪些特质?

周华健:简单一句话,就是感动。这种感动很难表达,比如我听一个人唱歌,很兴奋、很激动,这是一种化学效应,我就是要这种效应。当然,本质上还是要把歌曲驾驭好,唱歌也是一种运动,你需要练习如何把身体内每一寸肌肉配合起来,共同去演绎好一首歌。

环球时报:在节目中接触许多新生代音乐人有何感受?

周华健:这次我旁边的评审全是年轻人,像Henry刘宪华,他很多才多艺,我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很多新派的音乐其实我听得少,但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我作为导师能提供什么帮助。比如说有几个选手,我选择的重点是有很大进步空间,只是这首歌选错了。我很好奇他们能不能在我给过建议之后,在舞台上更加发光发热,这是目前我做评审最有趣的地方。

歌手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历史

环球时报:对于歌手来说,如何平衡转型和保持个人特色之间的关系?

周华健:任何一个歌手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历史。最难的就是怎样能有一首歌让大家认可你,而两三年之后就要思考,同类型的歌做久了该怎么办。长大是一个过程,对歌手来说,这种“长大”就叫“转型”。也有很多人一转型就“没了”,出错的原因需要自己去寻找,这是当歌手最有趣的地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