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作家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昨公映。 制图:张继

■本报记者 姜方

本月6号,塞尔维亚驻华大使斯特法诺维奇女士受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委托,向中国作家陈丹燕颁发塞尔维亚国家最高荣誉——金质功勋奖章,表彰她为拉近两国人民之间距离作出的贡献,“她用艺术跨越了所有界限,将塞尔维亚和中国连接在了一起”。

作为陈丹燕的导演处女作,她执导了首部中塞合拍作家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影片用三段真实的故事,勾勒出今日塞尔维亚剪影。电影入围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狂想曲”单元,并于昨天在院线正式展映。陈丹燕说:“希望中国观众能够通过电影了解到塞尔维亚人民坚毅、可靠的品质,也希望塞尔维亚读者能从我的文学作品中深入了解中国。”

2014年,钟情于“奇书”《哈扎尔辞典》的陈丹燕带着这部奇书前往小说作者米洛拉德·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试图“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环境里”。2016年8月,陈丹燕出版了《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同年11月她被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任命为“塞尔维亚中国旅游形象大使”。2018年5月,贝尔格莱德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陈丹燕在这年6月中旬与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莉莉安娜·戈约维奇的对谈中表述了对两座城市的体认:“贝尔格莱德在巴尔干半岛的核心位置,是座建立在巴尔干走廊中央的古老城市,总是不得安宁,被强人践踏,经历坎坷,但它总能一次次从战争废墟里活下来,顽强、乐观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而上海是亚洲的沿海城市,它有海岸线上的优越位置,背靠着富饶而广袤的中国内陆,它天生会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商业城市。上海需要时刻打开自己,一旦关门,就是‘死了’。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包容性。所以,开放和包容是上海的生命力。”

写完《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之后,陈丹燕对于“南斯拉夫的知识分子是怎么生活的”“面对伤害,人应该靠什么活下来”这类问题,仍然没有足够明晰的答案,探索在继续。在上海与贝尔格莱德结为友好城市之前,陈丹燕在与电影人王晔的一次偶然相遇中一拍即合,发愿以塞尔维亚为主题拍摄一部作家电影。就这样,这个中塞合拍项目2017年正式启动,克服了资金有限、疫情干扰等困难,在2021年拍竣并开始国际发行。

陈丹燕的16段个人独白,串联起了《萨瓦流淌的方向》这部93分钟的作家电影——贝尔格莱德在几个世纪里饱经战火,被摧毁又重建了四十次,那片大地上的民众依然热烈地生活着。影片将塞尔维亚被轰炸的历史影像资料和破败凋敝的建筑群形成古今历史对话,通过对多人的采访,对比展现这个多灾多难民族乐观豁达的心态。导演温柔而清冽的独白贯穿始终,在多重身份与文化之间徜徉,带来了奇妙的情感交汇。

片中,塞尔维亚历史最悠久的书店Geca Kon的店长兼总编辑米兰科维奇与艺术策展人乌诺斯这两条老、少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的主线并行着。《萨瓦流淌的方向》的英文名是“The Storage”,即“仓库”,或具象或抽象的“仓库”遍布片中。米兰科维奇教给陈丹燕一个塞尔维亚语单词“Riznica”,特指存放珍宝的库房。隶属于普鲁斯维塔出版社的Geca Kon书店曾经红极一时,最高峰时期拥有上千家门店,之后萎缩到只剩下这一家店,米兰科维奇艰难又自尊地维系着Geca Kon的生存,至暗时刻还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度)的前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作品的出版筹措到印刷经费。可即使Geca Kon搬到租金更便宜的郊区库房仍无济于事无力回天,2019年的一场暴雨将转运到这里的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旧书彻底报废了。在影片制作完成后,Geca Kon已经被一家私人出版公司收购而终结其昔日辉煌,《萨瓦流淌的方向》也成了献给它的一首挽歌。

推荐内容